為什麼

書單不抓狂教養學

高鐵上,正式步入2字頭的小邦邦好奇心跟電力總是在滿格的狀態,麻麻進行酒精儀式的時候,小邦邦的玩具車已迅雷不及掩耳地佔據餐桌了,並且正在墜落…. 批頭散髮的麻麻忙著接著一部部掉落的車車,小邦邦又快速的開遮陽板、關遮陽板、再開,接下來目標手把……. ▶️快轉▶️…..▶️一陣啜泣▶️好像不甘他事一樣的秒睡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 By Daniel J Siegel & Tina Payne Bryson

孩子做出攻擊行為,通常不是因為天性粗魯,或我們沒扮演好父母的角色,而是他們還沒有能力管理情緒和控制衝動。

兩歲小孩讓麻麻抓狂的功力日與漸進,而媽媽的招式永遠都是「到陽台去冷靜一下」,或者「說出帶有利誘、威脅語氣的話」,難道沒有更好的方法?

你的「教養觀念」是什麼?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是親子教養必讀書單之一,書裡提到「你認同的教養觀念是什麼?」認真想想我會的招式都是東拼西湊來的,聽過「面壁思過」或是帶孩子到另一個空間可以讓孩子冷靜,在生氣憤怒時也會在直覺反射下說出威脅孩子的話,冷靜過後當然非常愧疚。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不抓狂教養一書就是來解救在這無限輪迴裡苦難的爸媽們 (看見曙光🔆)

書中先解釋「discipline 管教、教養」的定義,源自拉丁文,詞意就是「教導」。 如同老師教導學生一般,如果老師在班上大聲嘶吼或言語威脅學生,可能馬上就上爆料公社了。而學生也寄望從教導裡學習到一輩子都受用的技巧,像是控制直覺的衝動、提高情商管理好自己的脾氣、培養同理心、洞察力、思辨能力等等。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們能乖乖聽話,在干擾到別人的時候馬上安靜、看見潛在危險的時候就馬上停止、在大哭大鬧時候冷靜下來….但是你使用的方法(例如打屁屁、大叫「停」)是可以達到短期目標,還是可以培養孩子們終生受用的技巧呢? 不抓狂教養學書使用「全腦教養法」讓孩子們不僅能夠在混亂的狀態下冷靜下來(短期目標),同時也利用失控的機會培養孩子自行處理生活中面臨的挑戰、挫折和情緒的能力。

但在這一切發生之前,父母們要先問問自己:

▶️ 我有一套自己認同的教養觀念嗎?

先想一想你的教養觀念目前執行成效如何呢?你自己和孩子喜歡這套作法嗎?這套作法裡傳達的訊息是你想傳達給孩子的嗎?你的作法跟你父母管教的方式有多像呢?你的作法可以讓孩子真心的道歉或感激嗎?

▶️管教前,先問自己「為什麼?」「做什麼?」「怎麼做?」

每個行爲背後都隱藏著不同的動機,當父母更了解孩子的思維,就越能賦予同理心,減少親子管教失控的場面。所以父母們有些時候還得充當福爾摩斯,挖掘孩子行為下的真相,並且根據孩子的年齡跟心智狀態,思考如何讓孩子學習到一課?

幼兒大腦構造發展

不抓狂教養學一書的兩個面向:「情感連結」和「重新引導」就是減少失控,並且利用機會教育孩子的方法。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一書先帶讀者窺探幼兒大腦構造發展:

大腦可以分成上、下層大腦,下層大腦大約是位在我們鼻樑到脖子頂部的位置,是由腦幹跟腦邊緣區域組成,負責比較直覺、原始、基本的心智運作,像是呼吸、恐懼、生氣、眨眼等等。上層大腦則是位於額頭後方,由大腦皮脂組成,負責思考、情緒管理、決策、適應力、洞察力、同理心等。 幼兒的下層大腦在懷孕期間就開始發展,而上層大腦則是在出生後發展,直到25歲才會發育完成!

孩子們常會自任糾察隊長也是因為上層大腦的「右顳顱頂接縫區」還沒發展成熟,無法全盤的考量他人的動機跟意圖,孩子的價值觀非黑即白,沒有灰色地帶。

孩子之所以表現出偏差行為,通常是情緒難以負荷,因此表達需求和強烈感受的方式會變得具侵略性。或許他只是個三歲幼兒,大腦還沒發展到了解自己感受並冷靜表達。

因為還沒發展成熟的大腦,孩子們可能因為找不到心愛的玩具大哭、無法耐心等待正在忙的父母大鬧、甚至因為你說的話賞你幾個耳光。 依照直覺反應,爸媽們生氣的叫孩子到外面冷靜一下,或者大罵臭小子都很正常,但是這種直覺反應下的管教方式對小孩有什麼影響呢?

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如果爸媽們也失去理智大聲怒吼(或任何過度反應),小孩的注意力就會從自己的不良行為轉移到家長的反應上,也就是說小孩從隨手亂丟東西的行為,轉移到『爸爸媽媽怎麼了,好恐怖~』這樣就錯失了讓孩子感到愧疚或後悔的機會了

以大腦結構來說,當身體受到威脅的時候,人類本能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就會下意識地出現,讓主導原始反應的下層大腦變得活躍,長時間下來大腦就習慣這樣的神經迴路。 另一方面,大腦會把身體疼痛來源視為威脅,如果孩子最親近的爸媽是造成他們痛苦的來源,這樣會造成孩子神經迴路上的錯亂,大腦則會釋放壓力賀爾蒙皮脂醇,長期下來對大腦的發展就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因為孩子處於惡劣情緒時,其實正在受苦。身體釋放出壓力賀爾蒙衝擊他的大腦,他覺得完全無法掌控情緒和衝動。

孩子無法掌控情緒的時候,作者贊成給予孩子一個「冷靜區」,「面壁思過」其實是可以冷靜孩子的好方法,但不分狀態一律叫孩子去面壁思過,最終也是變成效用極低的一種方法。「冷靜區」故名思義其作用就是讓孩子冷靜下來,而不帶處罰的含義在裡面,所以在家中可以設立一個冷靜區,放入孩子喜歡的玩具、繪本、玩偶等等,真的讓他放空冷靜、排除負面情緒的空間。

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

你不會希望孩子認為,他只有在表現好或快樂的時候,才能跟你建立關係,不然你就要收回對他的愛和關懷。

當孩子跟父母越親近,就越敢去試探親子關係,越容易放鬆(放肆),那是因為他相信他可以從你身上得到安全感。非常矛盾,對嗎?

「你發完脾氣再來找我」、「你冷靜之後再跟我說話」不知道有多少爸媽不小心脫口說出這些話,但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你想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給孩子呢?是「孩子我愛你,但你自己的情緒自己處理,等你生氣完再來找我」?【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書中提到當孩子做出偏差行為的時候,其實大部分的時候他會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而這時候最好的作法:父母身體靠近孩子、擁抱、摸摸孩子的上臂、傾聽、或表達你懂他的感受的話語,如果當下環境會干擾到其他人,也可以先將孩子帶到其他空間再進行安撫,而這就是書中「情感連結」最基本款。 因為孩子的大腦發展階段,還無法自我管理好情緒,所以情緒失控、行為失序的時候,也是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

我站在你這一邊,我支持你。即使你表現出最糟的樣子,儘管我不喜歡你的行為,我還是愛你。我知道你現在不好受,但我會陪在你身邊

情感連結就是回應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覺得你是站在他這邊的,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行為,但要認同他的感受,良好的親子關係是處理情緒的核心。情感連結或安撫並不代表縱容,父母們應該設定清楚明確的界線,讓孩子了解這世界運作的方式,這也是給予孩子一份可預期的安全感

在設下這些限制的同時,要表達出你對他的愛,陪伴他度過艱難時刻,讓他知道「父母在這裡」。

有些長輩會說小孩在發脾氣的時候,你越是關注他,他越是故意誇大行為。 書中針對這點說明「需求」和「慾望」的差別:有策略性的情緒失控(愛演的小孩)或亂發脾氣機率是很低的,尤其是幼兒。 人類對於取得別人關注的需求也是正常的,適當的給予孩子關注才能滿足他生理上的需求。 人類的生理「需求」是需要被滿足的,而「慾望」像是要求父母多買玩具、延長看電視時間、拖延晚睡等等,這些慾望才是真正「寵壞」小孩的因素

寵不是用你給了孩子多少愛、時間和注意力來衡量,你不會因為花太多心思在孩子身上而寵壞她們。

建立情感連結3個原則

1、把鯊魚音樂轉小聲

作者在某次演講的時候,播放著一段行徑森林、步入風景優美的影片,隨著影片的鋼琴背景音樂,聽眾們很放鬆的觀看著。第二次在重新播放相同的影片,但這次是使用電影「大白鯊」的背景音樂,可想而知,整部片嚴然成了一部驚悚片。

作者想表達的是當孩子做出失控行為的時候,作爲父母的你有沒有加入一些自己過去的經驗,把事情看得太過嚴重?鯊魚聲就是你個人的期待、恐懼、經歷。 下次當你要管教小孩的時候,先聽聽看自己的背景音樂正在播放鋼琴還是鯊魚聲?

2、打破砂鍋追到底

當孩子掛彩回家,你是先假想孩子今天在學校跟同學打架了,還是屏除所有猜測專心傾聽孩子的說法呢?書中提到父母做出自以為是的假設,或者先預設立場,最容易阻礙情感的連結。 當孩子出現異常行為的時候,爸媽們要拿出柯南精神並保持高度好奇心,認真傾聽孩子的說法並做出回應

3、想一想該怎麼做?

我們跟還子說什麼當然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甚至更為重要的事怎麼說

書中提到一項研究:當受測者觀看帶有憤怒和恐懼表情的照片,受測者的杏仁核就會變得活躍,杏仁核是主宰大腦直覺反應的部位。也就是說當你發現孩子有偏差行為的時候,你當然要指正他,但是「如何」説,才是重點。 如果你用猙獰、憤怒的表情,孩子的杏仁核活躍,要處理你說的話難度就會變高。但是如果你是用放鬆、溫和、幽默、無威脅的方式讓孩子了解你想說什麼,孩子會更容易聽得進去你說的話

建立情感連結的4個步驟

傳達安慰、確認再確認、少說多聽、反應你聽見的話

這四個步驟沒有一定的順序,不管你從哪個步驟切入失控的情緒,情感連結都會重複這幾個步驟的循環。

當孩子在憤怒、失望、鬧脾氣的時候,非言語的肢體動作會比言語上的安慰更有效,即使是簡單的把手搭在孩子肩上、摸摸上手臂、或著大大的擁抱,都能快速化解當下緊張的場面。 當我們感受到愛和關懷的時候,體內「好的」賀爾蒙像是催產素就會釋放,而壓力賀爾蒙像是皮脂醇的濃度就會降低。

傳達安慰的時候,父母的姿勢最好是蹲低,最好低於孩子視線並且擺出冷靜放鬆的姿態,這是為了要傳達給孩子「我不是威脅,我站在你這邊!」的訊息,大腦減低威脅的警覺才能啟動上層大腦的運作。

確認代表的是忍住別去否認或輕視還子正在經歷的情緒。

當孩子抒發情緒的時候,父母可以「簡單適當」並清楚的回應,像是說「我懂你的感受」、「我知道你的意思」並且重複直到孩子冷靜下來,中途不可以沒有耐心爆炸說:跟你說我知道了你還一直哭….之類落井下石的話。尤其是對年紀大一點的孩子更是要感同身受地經歷他們的情緒。

一項研究發現人際關係所帶來的痛苦跟身體傷口的痛在大腦反映的位置相似,也就是說孩子情緒不佳時候,心理承受的痛苦其實跟他跑步跌倒而造成的擦傷是很相似的,這時候跟爸媽們撒嬌或放肆也是很正常的。

少說多聽肯定是爸媽們很大的障礙,當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是不是很想跟他說:「我剛剛不是跟你說過了….」、「啊你這樣這樣,就一定會那樣那樣…」,這時候的長篇大論真的是一點用處也沒有,身為父母的我也知道無濟於事,但是就是想唸一下,對嗎。 回歸理智線,囉唆對於情緒處理障礙的小小孩來說真的是太多了,他已經搞不定自己體內亂七八糟的壓力賀爾蒙,真的也無暇顧及你說話的內容了,孩子當然也不會記住你現在的說教,而在下一次做出更好的決定。 此時感受到生氣、受傷、失望的孩子,下層大腦佔據他所有的思路,理性大腦無法正常運作,也沒辦法消化需要邏輯思考的話語。

面對著失控的孩子,如果他願意開口訴說他經歷的情緒,也代表他慢慢在冷靜下來了。 記得一項看憤怒臉孔照片的研究實驗嗎?受測者只是快速瀏覽憤怒的臉孔就足以活躍杏仁核,啟動下層直覺反應的大腦。 但是當研究人員要求受測者「說出」或「描述」他們剛剛看到的臉孔呈現什麼樣表情的時候,上層大腦,也就是決策、有邏輯的大腦,反而開始活躍了起來。 這就代表當人開始「說」一件事情的時候,已經開始使用邏輯陳述經歷。 所以當孩子開始說的時候,難道你不想好好傾聽嗎?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一書花了很多的篇幅在「情感連結」上,因為只有在成功的連結情感之後,才能重新引導,讓每一次偏差行為成為訓練小孩全腦發展的好機會

等孩子準備好了再管教

在重新引導孩子偏差行為之前,必須要「等到」孩子願意靜下心來聆聽並啟用上層大腦模式,這樣的引導才能真正讓孩子大腦吸收。 當然偏差的行為需要被指正,而且越早處理越好,但在親子雙方都「準備好」的狀態下進行,重新引導才能達到全腦教養的目的。 人類並不是短暫記憶的動物,即使在失控事件過後兩三天,孩子們依然會記得,與其在孩子很累、很餓、該睡覺的時候跟他討論剛剛發生的事情,倒不如等到孩子心情平靜的時候再啟發小孩成效會更好

重新引導要等待「更好的時機點」之外,父母的教養原則也要一致,像是規定的就寢時間、刷牙的習慣、看電視的時間限制等,都需要保持一致且預留一些彈性。 這種規則般的教養原則讓孩子清楚知道界線,也是提供孩子一種可預期的安全依附。

8招重新引導行為的妙招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整理出8個重新引導的

  1. 減少用字:孩子通常知道自己犯錯了,長篇大論的說教對於教養一點幫助也沒有。父母應該先建立情感連結、重新引導之後,就馬上繼續做下一件事,避免孩子放太多心思在負面行為上,快速回歸到正軌上。
  2. 接納情緒:幫助孩子分辨自己的感受和行為是重新引導的重要一環。讓孩子知道他所經歷的負面情緒沒有好、壞之分,他就是我們身體發出的訊息。 而當孩子在情緒不佳的時候,能說出他所經歷的感受,也就是上層大腦的訓練有成效了。
  3. 以描述代替說教:用描述方式取代命令的語氣,像是「讓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改成「那個小弟弟好像也想玩耶」,這樣的說法可以把決定權的責任交給孩子,讓孩子練習用上層大腦思考。 另外父母也傳達「什麼事我們都可以一起討論」的訊息。
  4. 讓孩子參與管教:讓孩子知道他的意見和想法是被尊重的,在孩子做出不悅行為的時候,你可以問說「如果下一次再發生同樣情況,你會怎麼做」,多使用「你覺得…」會促進孩子合作的意願。
  5. 把「不行」變成有條件的「可以」: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行為,爸媽一天不知道要說幾次「不行!」但拒絕孩子要求的同時,怎麼拒絕、怎麼說,就是關鍵。 面對被拒絕的窘境,下層大腦很容易做出衝動的直覺反應,所以適當地將「不」説成「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6. 強調積極面:管教的時候要把重心放在積極面上。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就多多鼓勵,並在管教的同時,多用幽默的語氣來指正孩子。
  7. 發揮創意:使用幽默、搞笑、或搞怪的方式來管教孩子。這個很難,畢竟看到孩子失序就很火大了,還給你搞笑嗎?但練習久了就完美,為了親子們更好的未來,父母們,衝吧!
  8. 教導心智省察力的工具:全腦教養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能洞察自己的感受,並且能描述分享,進而發揮心智的力量。當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也可以藉由改變身體姿勢讓負面情緒能夠快速離開。

使用不抓狂教養學成果如何?

小邦邦剛開始上幼兒園的期間,幾乎每天都很頑皮,你說不要怎樣,他偏要那樣,這段時間辛苦孩子要忍受常爆炸的麻麻。 看完【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之後,小邦麻麻就馬上實驗,依照書上說的:要盡快修復與孩子的關係,趁小邦邦睡著之前,我躺在他旁邊摸摸他的頭,請求他原諒這幾天媽媽的情緒,「你可以原諒我嗎?」小邦邦懂事的點點頭。 整整快兩天,小邦邦怎樣鬧脾氣我都以傳達安撫和確認的策略回應,隔天晚上小邦依然半夜兩點哭著醒來不肯睡,我抱著他搖啊搖,並告訴他媽媽都在這裡陪你,他哭一下下居然停了,說著「媽媽,Thank you!」(小邦的「謝謝」講不好,所以他都會說Thank you)。身為父母的聽到這個都會落淚吧,從這次之後,當然他還是一直搗蛋(可惜我們不是生活在童話裡),但是「目前」大部分時間他很容易就會冷靜下來,這也是我推薦這本書給新手爸媽的原因。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這本書最大的優點就是告訴爸媽孩子大腦的構造如何發展,一旦懂了大腦的構造,就更能理解該怎麼做。 一般教養書比較片面的告訴父母該怎麼做,卻沒有說明根本的原因,父母能夠為孩子改變的當然就會比較少。 書裡面的舉例非常多,不僅列出許多不同狀態的失控例子且一步步的給予指導,讓讀者能夠馬上在腦中沙盤推演。 另外這本書對於讀者非常的寬容,在書中不只一次次的讓爸媽們知道,你幾乎不可能每次都能完美的重新引導孩子,連他們這些專家在教養過程中也常錯誤百出,但沒關係,這次做不好,我們就利用下一次機會教育孩子就好了。 或者適時的冷眼旁觀一下孩子是件好事,失控場面裡沒有人是受害者或加害者,我們只需要「冷靜沈著」地告訴自己、告訴孩子,沒關係,我們再來重來一次!

情感連結再重新引導的過程會很辛苦吧?像小邦拔拔開玩笑的說「我只想用最短的時間,讓他停下來,別囉唆」,但你絕對要給予孩子充足的時間去消化他的失控,進而洞察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再引導孩子培養同理心、觀察力、道德感、和人際關係間相處所需的技能。

更了解本書作者 Daniel J. SiegelTina Payne Bryson

延伸閱讀 全腦教養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家中寶貝為什麼突然討厭換尿布孩子失控時全腦教養應對小抄

1 FacebookWhatsappLINEEmail
蛋殼鈣是什麼

最近小邦邦特別有口福,家人又添購一系列日本進口的寶寶食品,只要烹煮4分鐘就可以吃的麵條,聽起來是麻麻懶人包料理,還可以選擇不同營養素的口味,這也太方便啦!

蛋殼鈣是什麼?
添加不同營養素的快煮麵條

帶了兩年小孩的麻麻,很習慣第一時間就是先看食品成分,成分簡單是好事,但是這個【蛋殼鈣】是什麼呢?

食品成分標示蛋殼鈣
食品成分添加蛋殼鈣

蛋殼鈣是什麼?

日常中幾乎是隨手可得的雞蛋,通常「叩」一聲不到5秒,蛋殼就在垃圾桶裡了。 但是蛋殼中其實是有非常高含量的「碳酸鈣」,蛋殼中94%成分都是碳酸鈣,而碳酸鈣裡鈣含量大約佔了40%。 鈣質就是我們常常聽到預防骨質疏鬆、幫助骨頭生長、修復、強化牙齒生長的礦物質。但其實鈣質對我們身體的好處不只在補骨上,鈣質還在神經傳導、調節心跳、肌肉收縮、促進血液凝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喔!

天然鈣粉蛋殼鈣的優勢

天然鈣質的蛋殼鈣跟一般合成鈣質當然還是有些許差異,天然鈣質(蛋殼鈣)在結構上具有許多的細小孔洞,合成鈣則是表面相對平滑,導致蛋殼鈣跟合成鈣在消化道裡的溶解度也不同,蛋殼鈣相對能快速溶解於消化道,也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蛋殼鈣好用的十個小技巧

  1. 鈣粉補給品:蛋殼鈣靠著更容易被消化道溶解的優勢,當然就是補鈣最好的天然補給品啦(市售許多鈣質保健食品的來源也是來自蛋殼鈣)
  2. 保健牙齒:將鈣粉加入牙膏可去除牙菌斑、強化強化琺瑯質、並有美白牙齒的功能
  3. 讓咖啡喝起來更順口:將些許的鈣粉放入黑咖啡裡,鈣粉會結合咖啡內的草酸,減少咖啡酸澀的口感
  4. 洗衣漂白劑:加入一小茶匙蛋殼鈣到洗衣精裡面,可以有效地去除衣服上的污漬
  5. 強效清潔劑:加入適當的鈣粉到碗盤清潔劑裡,更容易刷洗油膩膩的鍋碗瓢盆
  6. 天然面膜:將少許鈣粉放入蜂蜜或者面膜裡,可以達到去角質的功能,讓肌膚水亮起來
  7. 天然髮膜:將兩茶匙的鈣粉加入護髮產品並等待10-20分鐘後洗淨,髮質看起來都變好了!
  8. 天然肥料:種植植栽的時候,將天然鈣粉加入土壤裡,或者將鈣粉加水倒入植栽裡面
  9. 讓肌膚水亮亮:如同面膜的功效,使用天然鈣粉在身體肌膚上,達到去角質功用
  10. 季節變化肌膚乾癢嗎?將鈣粉加入蘋果醋放置數天,塗抹在乾燥或癢癢的肌膚上

自行取用蛋殼鈣的隱憂

⚠️ 母雞下蛋的產道與排泄位置相同,在母雞糞便中常見的病菌像是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容易沾附到蛋殼上,造成食用後6~48小時引發腹痛、噁心、嘔吐、發燒等食物中毒症狀

⚠️ 蛋殼如果研磨不夠細緻,粗糙的表面可能傷害我們柔軟的食道

市售的雞蛋主要分成洗選蛋跟散裝蛋

台灣市面上的雞蛋主要分成「洗選蛋」跟「散裝蛋」。「洗選流程」是使用專業設備,將水溫控制在高於蛋的溫度,但不能超過10度的標準,配合專門清潔劑去污消毒,同時淘汰有裂痕的蛋品,最後依重量分裝。 如果選購洗選蛋,或者標有CAS標章的蛋品,就比較不需要特別擔心。 但為了安心,購買回家的蛋品,還是可以依照農委會建議方式保存清洗。

清洗雞蛋的正確方式:你洗對了嗎?

台灣屬於高溫、潮濕海島型氣候,購買回家的蛋品最適合存放在冰箱裡。 但放入冰箱之前,應該先用「乾布」或「乾紙巾」擦拭雞蛋蛋殼表面的髒污粉塵,等到要烹煮雞蛋之前再簡單用清水清洗。

切記:千萬不要一回家就把所有的雞蛋用水洗過一遍!這是因為蛋殼表面都會有許多的小氣孔和一層保護膜,不當的清洗會破壞保護膜,增加微生物或病菌入侵蛋內的可能性,如果清洗完的蛋殼沒有完全乾燥就放進冰箱,更會讓細菌或黴菌滋生!

每天需要攝取的鈣含量

年齡層每日鈣質攝取量
1~3 歲500 毫克(相當於1杯500cc的牛奶)
4~6 歲600 毫克
7~9 歲800 毫克
10~12 歲1000 毫克(相當於2杯500cc的牛奶)
13~18 歲1200 毫克
19 歲以上1000 毫克
孕婦1200-1500毫克(相當於3杯500cc的牛奶)
根據「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的資料(可點連結)

在家也能自製天然鈣粉

蛋殼含有豐富的碳酸鈣,和市售的補鈣保健食品來源相同,現在在家裡也能將蛋殼磨成鈣粉,自製鈣粉來補鈣喔,天然鈣粉的製作方式如下:

▶️ 使用清水將蛋殼洗乾淨並放入冰箱,收集到一定數量,例如12個蛋殼後再一起處理。盡可能保留蛋殼裡的薄膜(含有膠原蛋白成分)

▶️ 使用沸水持續烹煮蛋殼約10~15分鐘,達到殺菌功能(水量要完全覆蓋蛋殼)

▶️ 10~15分鐘後,將蛋殼從沸水中撈起並瀝乾

▶️ 將蛋殼放入烤箱,設定溫度約攝氏95度,時間也是10~15分鐘

▶️ 使用研磨機研磨、再篩、再研磨直到粉末細緻為止

▶️ 將處理好的天然鈣粉放入密封罐儲存,即可使用

注意事項:自製天然鈣粉的過程(沸水煮沸和烤箱)雖然可以消毒,減少沙門氏菌等病菌的污染,但是蛋殼的另一個隱憂是消費者無法控制的範圍:激素和化學物質,建議選用「有機蛋」來減少化學物質殘留的問題!

增加鈣質吸收的方法

我們之所以會常常聽到補鈣的說法,就是因爲人體對於鈣質吸收的成效不彰,大約只有食用鈣質的三成而已。 要增加鈣質的吸收,你可以這樣做:

  • 同時攝取維生素D3:維生素D經過肝臟跟腎臟的轉換,在血液裡面能夠增加鈣質跟磷的吸收,補充維生素D3的方式很簡單,就是沒事多曬曬太陽,人體可以自行合成維生素D3。
  • 每日來點鎂:補骨鎂跟鈣的黃金比例是1:3,鎂可以包覆鈣質鎖住鈣質,讓骨質不易脆裂。
  • 減少茶跟咖啡的飲用:鈣質容易跟茶或咖啡裡面的草酸結合後排出體外,無法被身體吸收。

日常生活常見的高鈣含量食材有哪些呢?

天然食材鈣含量/每一百公克其他營養成分
小魚乾2213 毫克鐵、鎂、維生素D、DHA
芝麻975 毫克蛋白質、氨基酸、多樣維生素、天然油脂
豆腐350 毫克不飽和脂肪酸、植物蛋白質
紫菜342 毫克葉酸、DHA、EPA、碘、食物纖維
杏仁264 毫克鎂、鉀、維生素E
芥藍菜232 毫克鐵質、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D、纖維素
無花果162 毫克鎂、鉀等礦物質、膳食纖維
牛奶100 毫克蛋白質、鈣、磷、鐵、鋅、錳、鉬等礦物質
秋葵81 毫克維生素K、維生素B6、葉酸
毛豆63 毫克蛋白質、維生素C、膳食纖維

另外像是蝦米、海參、紫菜、黑木耳、黑豆有都是很好的天然鈣質來源喔!

參考資料:MedicalNewsToday元氣網健康2.0早安健康Farmersalmanac

更多新手媽媽育兒資訊>> 一歲寶寶可不可以吃咖哩一歲寶寶可不可以喝滴雞精

1 FacebookWhatsappLINEEmail
南雅奇岩

近期向國內訂房平台預定房間並付款,主動詢問才被告知旅行社通路補助的名額已經用完了,導致整個行程要再重新規劃的狀況?! 本來以為補助是房客自行跟飯店要求折抵,但顯然旅行社通路不是這樣運作。 所以如果房價沒有差別太多的話,建議直接向飯店預定房間,不然就是訂房前先跟訂房平台/旅行社確認清楚能否使用補助!

環保署再加碼國旅抵用金200元|

國旅優惠折抵期間,只要入住有環保標章的住宿【環保飯店名單 點選這裡(連結)】就可以折抵200元

☑️先下載【環保集點APP]】▶️ 註冊成為會員 ▶️ 點選【電子優惠劵】▶️ 國旅折抵200元 ▶️ 入住時出示電子優惠劵

國旅補助你需要知道的事|

☑️ 優惠折抵期間|2022年7月15日~2022年12月15日經費用完就提前結束,交通部會在結束前2週公告

☑️ 使用限制|週日、一、二、三、四入住可使用【週五、週六、中秋、國慶連假不適用】

備註:中秋和國慶連假時間分別為 2022/9/9~2022/9/11、2022/10/8~2022/10/10

☑️ 每房每晚補助800元,加碼500元如果你:

1、入住星級旅館(一星以上)、好客民宿、自行車友善旅宿、有環保標章或溫泉標章的旅宿業

飯店補助名單 點選這裡(連結)】

或者 OR

2、使用優惠的旅客本人完整接種三劑疫苗

所以符合以上兩個條件之一,每晚最多可補助1300元

☑️ 認證方式|身分證號,每人僅限使用一次,不限年紀,提供身份字號本人必須入住

☑️ 申請流程|

選定飯店▶️▶️入住前當日至【悠遊國旅個別旅客住宿優惠活動】網頁(連結)「掃描上傳」身分證健保卡,建立資料檔案▶️▶️入住時出示身分證件以方便核對▶️▶️若沒有住到符合加碼的旅宿業,可上傳完整接種3劑疫苗証明,並於入住時出示▶️▶️住宿費用於「現場折抵」給旅客

備註:小黃卡、健保快易通/健康存摺APP、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都可以當成疫苗証明!

☑️ 如何訂房|直接跟入住旅宿業者訂房【強烈建議】 OR 到台灣旅宿網訂房 OR 向國內訂房平台網站訂房

常見問題|

⛔️ 每房每晚最高折抵1300元,身分證字號只限用一次,所以無法累計(不是每個人800元,家人4人湊3200元)

⛔️ 國際訂房平台不在此次補助範圍內,觀光局核定訂房平台請看這裡(連結)陸續更新中

⛔️ 不可以借用家人身分證,優惠旅客/登記身分證字號的旅客必須同時入住

⛔️ 如果補助提前用完,可以取消訂房嗎?如果在入住14天前取消,旅宿業可全額退定金,入住當天才取消,則沒收定金,入住前1~13天取消,則退還20~70%不等

⛔️ 防疫旅館並不會納入此次的飯店補助名單,所以大家請安心!

若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參考【悠遊國旅個別旅客住宿優惠活動】網頁或者撥打客服電話0800-211734(每日8:30-18:30) 如果還有任何疑問,也歡迎留言!

▲國旅補助7/15正式上路!一圖看懂怎麼申請各種補助。(圖/翻攝自交通部觀光局官網)
一圖看懂怎麼申請各種補助(圖擷取自交通部觀光局官網)

4 FacebookWhatsappLINEEmail
黃梔子

當了媽媽之後,常常會在超市裡面罰站,只是為了看懂食物的成分標示,選購食品也是先找知名大廠的,圖個心安!

前幾天隨手買個麵條,包裝上居然明目張膽的寫上黃梔子「色素」兩個字!(What?!)先不要急著上爆料公社,先查一下這個字「梔」怎麼唸?

什麼是黃梔子

【黃梔子】原來是天然植物的一種,可以用來觀賞、食用、藥用。 黃梔子種類也有區分:外觀上有多層花瓣的黃梔子作為觀賞使用,而單層花瓣就可以結果實。 黃梔子色素就是將果實曬乾呈橘紅色,取出裡面的小種子提煉而成。由於黃梔子色素富含水溶性的類胡蘿蔔素,故呈現亮黃色,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黃梔子的實際例子就是粉棵、油麵條等

天然色素冷知識

相較於化學合成的人工著色劑(目前被歸列成八種編號不同的著色劑),天然食用色素是由天然的植物或水果提煉而成,感覺上就讓人比較放心(雖然在提煉天然色素的過程,業者也有可能使用超標的溶劑等隱憂)

除了亮黃顏色之外,現在市面上也利用「酵素」讓黃槴子也能呈現藍色、綠色、紅色,也就是說單是一種植物:黃梔子,就能產生各種組合的色彩,著實是經濟價值很高的植物!

所以黃梔子唸作「ㄓ」,屬於天然色素!

延伸資料網站:台灣景觀植物介紹、農業主題館網站

4 FacebookWhatsappLINEEmail
愛因斯坦照

為什麼有些人天生就寫一手好字,但有些人卻是練到都懷疑人生了,字跡還是歪七扭八的,甚至有些人不只字寫得漂亮,還是個天才,舉例愛因斯坦?

又是你基因先生

「基因會影響一個人的筆跡」筆跡鑑定專家 Richard Fraser 解釋:「每個人天生的骨骼和架構造會影響他/她握筆的放式,另外手部跟眼睛肌肉的協調度、肌肉記憶等等,都是先天決定你寫字好不好看的因素」

以英文筆跡來說,最能反映在基因上的差異,就是書寫「i」的時候如何頓點上面的點點,還有「t」橫豎交錯的差異。 但是 Richard Fraser也特別說明:基因對個人手寫的影響也就只有到此為止

後天的努力

「當一個人身心受到重大創傷的時候,筆跡也會隨之改變」Richard Fraser 指出一個人的筆跡並不是一輩子都不會改變。

在任何年紀都能練就一手好字,但隨著年紀越大,受限於肌肉記憶和根深蒂固的老習慣,的確會讓改變字跡變得相對困難一點!所以要練得一手好字就要趁早~

身在網路爆炸的世代,拿筆寫字似乎變成一種療癒系的休閒活動了!隨者科技的進步,2015年德國字體設計師 Harald Geisler 推出「愛因斯坦字體」,利用AI模擬愛因斯坦的筆跡,讓想要當當偽天才的寫者過過乾癮!

參考網站:LiveScience.com

延伸閱讀>> 為什麼老虎的毛是橘黃色的?麵條裡面也有色素?

2 FacebookWhatsappLINEEmail
寶寶情緒失控

有沒有很多的麻麻們覺得越來越難幫寶寶換尿布了,尤其是一歲左右,小寶寶們開始變化莫測,今天開心就順利的達成任務,明天卻開始玩起躲貓貓,不然就是跟看到恐怖片一樣驚聲尖叫,又或者像打開WWE頻道一樣上演摔角戲碼?

要解決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一下小寶貝不喜歡換尿布的原因是什麼?

小寶寶們想要表達什麼?

  • 身體上的疼痛:如果寶寶非常抗拒換尿布,很有可能是有紅屁屁現象,或者是對於紅屁屁疼痛的記憶仍記憶猶新
  • 生理上的需求:我餓了!我累了!我冷了!我無聊了!(OS:我怎麼可能乖乖躺下不躁動….)
  • 尿布問題:尿布透氣嗎?對尿布有沒有過敏現象?尿布有沒有棉絮產生?
  • 我現在很忙耶:如果寶寶剛好很投入的玩遊戲或者看電視節目,突然要中斷正在進行的活動,小寶寶們是需要更多一點的時間去做切換
  • 不想脫掉身上的衣服、不想穿某件衣服、或者就想脫光衣服到處跑跑:隨著年紀增長,寶寶的自我意識慢慢建立,對於自己喜歡的事物就越有堅持。(小邦邦就有幾次不想脫掉身上喜歡的衣服而躁動)
  • 「你要幹什麼?!」:還聽不太懂太多話、年紀比較小的寶寶很容易產生這個狀況
  • 我要自己來:年紀比較大的寶寶很雞婆,什麼事情都要參一腳

拔拔麻麻們的應對策略是什麼?

  • 先排除身體上的症狀:檢查看看寶寶們有沒有紅屁屁、有沒有長疹子、有沒有受傷等狀況
  • 先解決生理上的需求:建議先滿足寶寶生理上的需求後再換尿布。(小邦邦習慣雙手扶著奶瓶喝,麻麻就能優雅的換尿布,各司其職)
  • 尿布問題:根據不同季節跟時間點,有時候也需要換一下尿布的材質,才不會造成屁股癢或摩擦不舒服的狀況
  • 事先預告:如果寶寶正在看電視或者玩遊戲,可以先告知寶寶們即將要進行換尿布,讓寶寶有心理準備並給予一點切換的時間(這個對於小邦邦非常有用,大約五分鐘內他就會自己跑來找麻麻換尿布了)
  • 給予獨立性:讓寶寶參與其中,像是請寶寶自己挑選喜歡的衣服(提供兩種或三種選擇)、讓寶寶幫忙拿尿布等等
  • 說說唱唱增加娛樂性:對於年紀比較小的小寶寶,麻麻們可以逐步解說你的下一個動作,這也可以增加寶寶詞彙量,協助寶寶開口說話,更能讓寶寶安心。 或者唱首寶寶喜歡的歌,講個小小的故事都能讓寶寶覺得很有趣
  • 分散專注力:要躺著換尿布有時候真的蠻無聊的,可以請寶寶選擇他們喜歡的玩具,讓雙手忙一點寶寶對於換尿布的注意就會少一點。 如果出門在外沒有合適的玩具,濕紙巾(面紙)的包裝袋會發出聲響,也是很好的選擇!
  • 提供隱私權:年紀比較大的小寶貝們可能會有偶包的出現,所以給寶寶一點隱私吧!
  • 選擇拉拉褲,站著換尿布:一歲以上寶寶的活動力跟神力女超人一樣,白天時間使用拉拉褲是個不錯的選擇,而拉拉褲的穿脫時間都非常短,而且站著換尿布還可以玩些小遊戲,像跳坑坑等等增加樂趣!

狼狽的拔拔麻麻們學優雅

由於這個階段(特別是1~2歲)的寶寶們尋求獨立性(每樣事情都希望自己來),對於自己的身體和周遭的環境有更多的控制,所以在適當跟安全的條件下,建議可以給予寶寶更多的自主權,像是邀請寶寶一起參與、讓寶寶自己暫停手上的遊戲等等。

必練心法:學會「優雅」、「耐心」地跟寶寶們溝通,尊重寶寶「我在忙耶」的權利!

參考網站:ahaparenting.comsleepingshouldbeeasy.combabycenter.commommyshorts.com

⭕️ 延伸閱讀: 為什麼抱抱能安撫哭鬧的寶寶?一歲寶寶可不可以吃咖哩

2 FacebookWhatsappLINEEmail

聽到小寶寶哭鬧的時候,你第一個想到的應對之道是什麼呢?

相信很多人都會回答: 「抱!抱!」

相關的抱抱實驗

RIKEN日本埼玉縣腦科學研究中心就對這個「抱抱」做了實驗。 針對1~6個月大、哭了超過30秒以上的12個小寶寶們進行實驗:「麻麻們做了什麼可以快速安撫寶寶的哭鬧?」

有些麻麻坐著抱著安撫寶寶、有些坐著或站著輕輕搖晃著寶寶、有些則是抱著寶寶並且四處走動

最有效安撫寶寶的方法

研究團隊發現最有效在短時間內安撫寶寶的方法是:站立抱著寶寶且四處走動,寶寶哭聲瞬間減低或停止、心跳的頻率也馬上平穩很多。 實驗團隊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是:因為走動的時候,母親的雙手臂會更貼近寶寶,讓寶寶感覺更有安全感。

抱抱使用場合

這類型的抱抱最有效運用在短暫不舒服狀況發生的時候,像是寶寶被巨大聲音嚇到、剛打完針因驚嚇而哭鬧、或者浮躁的情緒。 如果寶寶哭鬧的原因是肚子餓、尿布濕、身體上面的疼痛,在放下寶寶之後他一樣會繼續哭鬧。 但抱抱這個動作至少可以讓拔拔麻麻們檢視一下寶寶哭鬧的原因。

誰都可以抱抱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發現:特別是兩個月以下的小寶寶,不管是麻麻、拔拔、阿公、阿嬤、或是隔壁鄰居阿姨抱,都可以達到短時間安撫哭鬧寶寶的效果!

相信很多的新手媽媽都會聽到長輩說,不要三不五時的抱寶寶,不要一哭就抱…..等等的說法,RIKEN研究團隊也說明:寶寶在需求沒被滿足的狀況下,或者跟麻麻分開,這種的哭鬧機制是根深蒂固在基因裡面的,因為這些都是寶寶很重要的生存之道。也就是說當寶寶哭鬧的時候,第一時間不應該考慮:要抱?不抱?而是應該先思考一下寶寶哭鬧的原因。

而一個身心健康的寶寶其實也不會希望一直被抱著呢,寶寶最重要的日常是四處探索周遭的環境,玩、玩、玩!

延伸閱讀>>> 老虎的毛為什麼是橘黃色的?寶寶突然討厭換尿布?

參考網站:LiveScience.com信誼好好育兒

1 FacebookWhatsappLINE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