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新手爸媽必看幼兒大腦發展教養書【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by hhfsandra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在給予新手爸媽一個明確的教養方向上實在是很有用,忍不住要多翻閱作者更多相關的著作。 讀過【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了解到負責嬰兒生理上原始、基本功能的下層大腦在懷孕期間就十分活躍,而主管邏輯思考策略性的上層大腦是要到孩子出生後才開始發展。 而【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一書主要是教育父母們如何整合孩子分裂的上、下、左、右腦,整合的大腦就會表現出穩定情緒、適應力強、理解自己和周遭環境的特質。

父母為孩子提供的經驗,可以直接塑造孩子正在成長的大腦,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會影響大腦發育的方式

整合分裂的左右腦

大腦的構造極為複雜,我們左邊的大腦跟右邊的大腦也擔負不同的責任,左腦是有秩序、有邏輯、一般人稱為數理的大腦,而右腦則是關心整體、非語言、全面性的狀況,像是觀察臉部表情、眼神、語調、身體姿勢和手勢,且專門處理圖像式資訊,很多人會說「我的直覺告訴我怎樣怎樣…」其實都是右腦告訴你的!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書中提到三歲以下的孩子,右腦主導整個大腦,而還沒學會文字或者邏輯來表達自己感受的他們,完全就是「活在當下」。 作為引導者角色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要如何整合小小孩分裂的大腦呢?

作法:用右腦聆聽關注、左腦重新引導說故事

孩子煩躁的時候,邏輯往往不管用,除非我們回應了他右腦的情感需求

右腦不擅於邏輯分析,關愛的語氣和不帶偏見的認真傾聽,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進入平衡的狀態。 當父母和孩子彼此感受到對方的感受,就建立情感的連結,也就是「感同身受」。

如果孩子因失控而進行破壞的行為,孩子情緒高漲且無法溝通的時候,你應該要先制止孩子的行為,把他拉到其他的空間,再進行聆聽和關注的情感連結。

不論孩子的感覺在我們看來多麽荒謬,但對孩子來說都是真實重要的,父母應該用真誠而重視的態度回應

當孩子平靜下來之後,再進行左腦重新引導,跟孩子討論需修正的行為和後果,而關鍵是要讓孩子參與對話。 有些父母會刻意避開孩子難過、失落、或恐懼經歷的話題,但對於所有年齡層的孩子來說,覆述故事可以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經歷的情緒、理解發生的經過、平靜他們的心、梳理事件的脈絡,並賦予這段經歷特別的意義,之後有效的儲存在大腦,作為他們經驗的資料庫。

但很多時候孩子並不願意在第一時間跟你分享一些難過的經歷,父母只能尊重孩子意願,等到他願意述說的時候再參與。 或者父母也可以用問問題當作引導的方式,且選擇合適的場合,像是親子們一邊堆積木、做家事的時候,再和孩子一邊溝通對話。這樣的效果會比面對面很乾的要孩子分享來得有效。

在上下層大腦建立心智階梯

除了左右腦之外,大腦還分成上、下層大腦,下層大腦位置就在我們鼻樑到脖子頂部的部分,是由腦幹跟腦邊緣區域組成,負責比較原始、基本功能的運作、與生俱來的反應和衝動(戰鬥或逃跑)、強烈的情緒(恐懼和憤怒)。 而上層大腦則是位於額頭後方,由大腦皮脂組成,掌管高級分析性思考功能,負責思考、情緒管理、決策、適應力、洞察力、同理心等。 當上、下層大腦整合運作的時候,大腦呈現最穩定的狀態,幼兒的下層大腦在懷孕期間就開始發展,而上層大腦則是在出生後發展,直到25歲才會發育完成!

說到這裡必須要介紹下層大腦的狠角色:杏仁核

杏仁核主要是負責處理緊急狀況和表達情緒,尤其是憤怒和恐懼的情緒。 當我們身心受到威脅的時候,杏仁核可以完全接管上層大腦,不假思索的採取應對的行動。 好比當你看到卡車就要撞上小孩一樣,大腦快速反應馬上衝出去拉孩子一把。 杏仁核在緊急時候讓我們能快速反應,但它也是孩子在受挫時爆哭、情緒失控的元兇。

大部分的父母以為回應爆哭、發脾氣孩子最好的作法就是忽略、忽視孩子。 但這時候父母應對的方式應該是:安撫孩子並轉移注意力,讓孩子可以再次整合大腦

處理上、下層大腦發脾氣

上層大腦是有策略性、邏輯性的,所以當孩子因為想要達到某些目的而決定發脾氣的時候,是有意識的行為,屬於上層怒火,是可以被控制而隨時停止。 父母們應對上層怒火的方式:要設定明確的界線,明確的告訴孩子什麼樣的行為可以被允許、什麼不行。 説法可以是:「我知道你很喜歡這個…,但我不喜歡你的行為…」並適時告知會取消他正在享有的權利,像是看電視時間等等。

下層怒火則是杏仁核劫持了大腦,導致上層大腦無法運作。 這時候父母的作法應該是:使用更多的耐心跟安慰,並跟孩子建立情感連結,讓孩子知道你感受到他的感受,等到孩子冷靜下來了再重新引導。

強壯上層大腦的方式

上層大腦讓我們受挫時能夠理性的去分析、應對情緒,所有人應該都希望遇到問題的時候還能夠優雅、理性的去面對,而不是放任下層大腦的小霸王劫持我們理智。 而大腦就像是我們身上的肌肉一樣,越是認真持續的鍛鍊,就會日漸強壯,也就是說,每天多訓練杏仁核一點,他也會日益活躍,所以我們要訓練「對」的部位,就像減肥的時候你應該不會希望讓屁屁更大的意思。以下是【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提供訓練上層大腦的方法:

讓孩子自己決定,日常生活裡我們可以賦予孩子更多權力做決定,讓孩子習慣承擔做決定的後果。

控制身體和情緒,不論是大人、小孩都有情緒不穩定的時候,教導孩子排解情緒的方法很重要,像是深呼吸、從一數到十、引導他們表達感受、甚至讓孩子了解感覺失控時大腦的運作方式都是幫助孩子能從情緒的泥沼跳出來的方法。

運動改造大腦,身體的姿勢、變換動作會直接影響大腦中化學物質的分泌,動起來是恢復平衡有效方法之一。

幫助孩子自我理解情緒最好的方法,可以是藉由「畫畫」、或者年紀比較大的孩子可以「寫日記」, 讓孩子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

同理心,跟孩子對話聊天的時候,可以使用簡單的話鼓勵孩子多考慮他人的感受。

道德感 當孩子可以做出明智決定的時候,大腦就發展出穩固且積極的道德觀(超越個人需求的是非觀)

整合記憶療癒過往的經歷

整合記憶就是由內顯記憶到外顯記憶的轉換。「外顯記憶」是有意識的回想過去的經驗,而「內顯記憶」則是將過去的經驗作為我們對世界期待的基石。 「內顯記憶」就好比小邦邦只要看到小七超商都會很興奮的一直指,他自己無意識的動作,其實是來自長輩之前每天都帶他到小七買玩具、買零嘴,這些經驗轉換成內顯記憶。 內顯記憶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負面的內顯記憶會讓孩子對於某些人、事、物有種無來由的恐懼或不舒服,且不自覺的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在大腦裡負責整合內顯到外顯記憶的部位就是「海馬迴」。 海馬迴是大腦記憶的google搜尋引擎,過去不悅的經歷在還沒有被海馬迴拼湊成完整的圖像之前,它們就是散落在大腦各角落的零碎記憶,這些零散的記憶無法透過邏輯判斷好壞,但會無意識的影響我們對事情的感受。 而父母若能促進孩子記憶整合的能力,利用海馬迴將內顯記憶在腦中串聯成圖像,大腦就會說「喔~原來我聽到某種聲音就會暴怒的原因是這個啊」,而孩子因為過去的問題產生非理性反應的機率就會降低。

做法:促進記憶整合的有效方法就是說故事。 故事不一定要孩子說,父母也可以引導,尤其是在遇到孩子的恐懼經驗時,可以跟孩子說想像他自己拿著遙控器,在爸媽陳述之前某段經驗時,孩子可以依照他們心裡的聲音,隨時按下「暫停」、「快轉」、「倒轉」。 這個做法的目標是要找出孩子潛意識裡曾經發生的痛苦經驗,透過回憶跟說故事,讓過去經驗像拼圖一樣拼湊起來,清晰且有意義地呈現出來,這個分享過程讓大腦可以運作、理解、處理之前的經歷,這就是療癒的力量。

說故事的好處不只是可以療癒痛苦的經歷,也可以加深孩子的記憶。 在共進晚餐或早餐的時候,父母們可以使用簡單的問句,讓孩子說自己的故事,而可以和諧進行並達到加深記憶的關鍵就是爸媽們的問題,尤其是年紀小、表達能力還不太純熟的孩子。 與其說「你今天過得如何?」,你可以問「你覺得今天最好玩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最難過?」。

整合自我培養專注力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書中提到透過「心智省察力」(來自作者另外一本書「第七感」,這主題之後會再寫一篇詳細的總結)幫助孩子檢視影響他們情緒的原因,並有意識地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孩子會更理解他們內在的感受,從而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做出回應。

要讓孩子能夠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的情緒,並且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這是上層大腦很高級的作法。 那作為父母要怎麼訓練出孩子高級的大腦呢?要讓孩子先理解這3件事情

情緒如浮雲,讓孩子了解情緒的本質,我們感受某種情緒都是暫時性的、不斷變化的狀態,書中提了很好的比喻,好像天氣狀況,烏雲滿布、下雨、出太陽,都是一種暫時的狀態。

觀察內心的感受,要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就必須先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什麼,幫助孩子「檢視」自己的身體感官知覺、感受、念頭。

心智省察力練習,當孩子因為上台表演而緊張的時候,你可以帶領孩子進行(我覺得蠻像冥想)心智省察力練習,像是想像一個可以讓他們感到平靜放鬆的場景、好吃的午餐、某次好笑的家庭聚會,或者閉上眼用心聆聽周遭的環境音,轉移焦慮注意力,回歸內心平靜。

整合自我和他人培養人際技巧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大腦是為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而生的,並在與他人持續互動中建構起來。 大腦裡的鏡像神經元可以讓我們模仿他人的行為,並能夠感同身受他人的感受,我們也可以感覺到他人下一步的行動,還能夠感覺到行爲背後的情緒。 而對於孩子來說,家庭生活或者與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相處的時光,就是他發展人際關係技巧的時候。孩子感受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冷淡、疏遠、充滿競爭,或是充滿關懷、愛、溫暖,都是孩子他們未來在人際關係上的示範。

每一次的衝突不僅僅是要度過的一次難關,也是你教給孩子重要的一課,是讓他們擁有更好人際關係的機會。

在家裏要如何增進孩子的人際技巧呢?因為大腦的鏡像神經元是會模仿他人的行為,在家中利用創意想一下好玩的遊戲,讓孩子能夠感受人際之間互動愉快的經驗。

人與人相處之間免不了會有衝突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讓孩子學習到3件事:

同理心的養成,在衝突發生冷靜過後,父母能夠幫助孩子理解他人的立場。

讓孩子聽懂言外之意,這個我覺得蠻難的還是需要長時間經驗的累積,舉例當身邊的朋友感到失望但卻說「我沒事」,那他到底是有事還沒事?

教孩子衝突之後積極修復關係,除了在衝突的時候道歉之外,更要教孩子採取相關的具體行動來修復關係,可能是寫一張卡片道歉、幫對方做一件他會開心的事等等。

快速回顧全腦情緒教養12法

【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在附錄部分,作者將書上提到的教養心法(就是這篇文章總結),直接用條列式的方法幫父母快速重點整理:全腦情緒教養12法

  • 用右腦聆聽關注,再用左腦重新引導(任何失控情況都先情感連結)
  • 為情緒命名(讓孩子說出難過事釐清經歷)
  • 動腦莫動氣(孩子失控不要刺激其下層大腦)
  • 越用越靈光(大量鍛鍊上層大腦)
  • 運動改造大腦(透過運動改變大腦分泌化學物質)
  • 搖控器在我手上(讓孩子掌控重述經歷的程度)
  • 加深記憶(讓孩子說自己的故事加深記憶)
  • 情緒如浮雲(認識情緒的本質)
  • 檢視情緒(關注內在的感受、念頭、身體感知)
  • 訓練心智省察力(意識經歷情緒並引導注意力)
  • 爲家注入趣味(在家中製造歡笑,讓孩子享受積極滿足的人際體驗)
  • 在衝突中保持連結(利用衝突教育孩子人際技巧)

試驗【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成效如何?

這本書跟上篇文章【教養從跟孩子情緒做朋友開始】有著相同的邏輯思維,用字同樣淺白易懂,附錄一樣貼心的為父母們節錄作法(而且是分齡的作法喔),讀完這本書可以加深讀者對於全腦教養法的了解。但不同的地方是這本書是針對0-12歲、一個長期協助孩子訓練大腦的教養書(上本書比較著重在失控的情緒)所以納入不同的面向,從大腦腦神經學講到個人、人和人間的人際關係,爲全腦教養提供更全面的說明。

對於小邦邦「目前」最有用的部分是「整合記憶」和「培養心智省察力」,很奇妙的是步入兩歲的孩子像是換了個靈魂一樣,有時候小邦邦會摸著膝蓋,提到幾天前摔倒的地點,有時候會重複老師叫他「吃飯不要跑」的話,三不五時像個突然記起某個經歷的失智老人一樣,還好這本書有講到「整合記憶」我可以趁機試驗看看,我照書上說的幫寶寶喚回記憶,重複了三次,小邦邦就再也沒提起了,後續如何可能要過一陣子才能看看變化了,待續,哈!

另外一個變化則是每當小邦邦頑皮的時候,比如說把鍋蓋打翻、用手去碰剛煮好的菜,之前的我一定會大罵因為怕他燙著,但現在我試著先冷靜自己,快速的抱著他說「我知道你很好奇,你想玩看看對不對」很有趣的是他會笑笑、點點頭,就跑開了,給了媽媽一點專心煮飯的時間。(當然過一陣子或隔天)他還是好奇的搗蛋,但跟之前的緊張衝突場面相比,這已經是天堂了啦!(當媽之後標準不用太高哈哈)

更了解本書作者 Daniel J. Siegel Tina Payne Bryson

延伸閱讀 【教養從跟孩子的情緒做朋友開始】孩子失控時全腦教養應對小抄

更多有趣的文章